星期六, 12月 06, 2008

還記得,符號互動論嗎?

符號互動論,我們的社會學,傳媒社會學,讀的時候都被搞得頭暈轉向。


「  符號互動理論之研究重點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互動的性質和過程。這理論認為社會只不過是一群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個人的互動行為不斷地在修改和調整,因此社會也自然不斷地在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體能上直接的反應,而是要經過分析和瞭解。我們總是先將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加以解釋判斷,然後再決定如何反應。

  符號互動理論另一個主要概念,是藉著符號來表達的,如:語言、文字、符號、手藝等皆是符號。當個人透過對符號的認識和瞭解後,才能夠做出適當的反應,也才能夠在言語或行為上作出適當的表達。

例如:
  個人在馬路上開車或行走時,遇紅燈停車或止步, 遇綠燈通行。紅燈綠燈就是一種符號,而停車止步或通行,就是個人在瞭解符號意義的行為表現。這些社會所共同認可的符號,方便個人與個人間的行為互動,也協助個人如何適當地與他人互動。」

這個,已經算簡單的解釋。

OK,當時我沒有好好搞清楚就對了。反正是考試的時候把筆記似是而非的搬到試卷上,務求老師看不出我的似懂非懂。

沒想到,我的大惑不解,在畢業後兩年,完全跟社會科學風馬牛不相及的中文系碩士課程上的解構主義分析法找到答案。

那便是,符後背後的意義和受者的解讀。如果接吻是愛情的符號,那我們看到接吻便是愛情;但符號的像微意義不斷改變不變改變,社會就改變了~

一理通百理明,原來就是這樣的意思…@@

沒有留言: